吴义春

文章107 阅读量1908160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科

秋季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18419 1年前

  秋季气候变冷,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在此提醒广大患者朋友,秋季感冒受寒虽然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首位的死亡原因,未来5~10年,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猛增,甚至在10年后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近期,由于换季导致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甚至威胁生命的案例层出不穷。2017年9月2日凌晨1时许,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海南省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岳平同志,在出差调研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牺牲,终年52岁;43岁的孙先生在一次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说话不清楚的症状。确诊为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并出现了新发脑梗塞的症状,需要立即入院观察治疗。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病人占了10%―15%的比例。脑卒中不再是老年病,一些有高危因素的中青年人群尤应注意。

  心脑血管的发病尤其集中在天气突然转凉时节,三高人群秋季如果没有注意保护血管,很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堵塞等严重疾病,因此秋季保护心脑血管更为重要。下面我们就针对秋季较为多发的三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知识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带给帮助。

  

  高发疾病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急进型和缓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症状表现

  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而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还会诱发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高血压的治疗

  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一些特殊原因诱发的高血压,也可采用手术方式。

  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不平衡,气血津液生成不足,五脏失调产生的,因此,在治疗上需要辨证分型,标本兼治。

  一、平肝潜阳法

  适用于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平肝潜阳法能够平熄肝阳、潜降肝火,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痰化湿法

  适用于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人,尤其是偏于肥胖者。由于痰浊内停,清阳不升,或痰浊随肝阳上升扰动清窍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此法能健脾化痰、和胃祛湿,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三、宁心安神法

  适用于心胆气虚、阳失潜敛型高血压病人。病人精神紧张,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病。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常用安神定志丸、天王补心丹等方剂。

  四、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高血压病兼有血瘀证的病人。临床上除有头晕、头痛及项强等症状外,多有胸闷痛、手足麻木及舌暗脉涩等症。常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五、阴阳两补法

  适用于长期高血压阴损及阳,或年老体衰致使肾阴阳不足,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等。

  

  对于,秋季多发的高血压患者,日常要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及含钙高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西兰花、梨、苹果、奶制品、豆制品等,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鱼子、蛋黄、乌贼鱼等,忌烟酒,适量运动,合理穿衣,预防感冒。

  高发疾病二:冠心病

  冠心病,古称胸痹,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冷热交替,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症状表现

  胸痛(心前区)、左上肩臂或下颌不适、疲倦、烦躁、恶心、消化不良、气急或晕厥。而有的心绞痛发生在胸部以外,或表现为头痛、牙痛、咽痛,或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或不适,有的单独表现为腿痛等等.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猝死型。每种症型的症状变现不同,危害也不同,需要及时就医。

  冠心病的治疗

  西医上,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药物、介入治疗及外科冠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包括:抗心绞痛药物、抗血小板药、抗血凝药、溶血栓药、他汀类调脂药。

  中医疗法

  中医对关心的治疗,主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治疗原则为“不离乎心,不止于心”;“治本在补,治标在通”。因此,可根据症状,辨证施治。

  1、解郁升阳

  适用于冠心病辨证为肝气郁结者。郁怒伤肝,肝气不舒,则血脉不和,其症多在清晨5~7时(卯时为肝主之时)或情绪波动时而发,症状不典型,但发作却较频繁,常伴见胸闷重而痛轻,时作时休,善太息,两胁不舒,脉弦紧等。治当疏肝解郁,升阳解痉。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益气养心

  适用于冠心病日久气阴两虚者。其证以胸闷隐痛,时作时休,气促脉微为特点,伴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短气自汗,失眠多梦,舌淡少红。治当益气养心,方选保元汤合生脉散加减。

  3、温补心肾

  此法多用于冠心病心肾阳虚而致的阳虚水泛证。其证以心痛肢寒,下肢浮肿甚或一身悉肿的“心水症”为特征。治宜温阳强心,补肾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

  4、祛瘀通脉

  适用于冠心病辨证为心血瘀阻者。患者表现为心胸刺痛,痛点固定,舌紫唇暗,舌下静脉迂曲粗胀。用活血化瘀通脉法治疗。方剂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秋季,冠心病患者首先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减少心理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幸福、激动和忧郁等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刺激。

  高发疾病三:中风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因风、火、痰、瘀为患,病及心、肝、脾、肾诸脏腑。从中医角度出发,秋季中风高发归结于“秋燥”。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

  

  症状表现

  中风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

  中风的治疗

  脑卒中需要急诊处理。迅速处理有时可减轻疾病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最初几小时内。医生首先应给病人吸氧,同时输液以保证液体和营养物质的输入。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应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但这些药物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为了减少由于急性脑卒中造成的脑组织肿胀和颅内压力增高,可以用甘露醇,偶尔也可用皮质类固醇。严重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安置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中医疗法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

  分证论治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4、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5、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秋季天气变冷血管收缩,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同时,血液也会变得更加粘稠,导致原有心绞痛加重,甚至出现心肌梗塞。所以秋季心脑血管患者要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多喝水。

  

  吴义春医生北京 北京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