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的中期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关节肿胀与疼痛、腹痛以及血尿,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疾病可能进入进展阶段,需及时就医评估。

1、皮肤紫癜:是紫癜中期最直观的表现,通常由微血管炎症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进而引发红细胞外渗至皮下组织。其典型特征为四肢远端及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可能伴有轻微瘙痒或疼痛感。
2、黏膜出血:是紫癜中期常见的伴随症状,主要因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可发生于口腔、鼻腔、眼结膜等部位,表现为牙龈渗血、鼻出血或结膜下出血点,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如便血)或血尿。
3、关节肿胀与疼痛:是紫癜中期累及关节的典型表现,常见于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但也可能波及手指、脚趾等小关节。其发生机制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水肿,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性质多为游走性或持续性钝痛。
4、腹痛:是紫癜中期消化道受累的重要表现,主要因胃肠道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黏膜水肿、充血甚至出血。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或肠穿孔等并发症。
5、血尿:是紫癜中期肾脏受累的关键指标,主要由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红细胞漏出至尿液中形成。轻症患者表现为镜下血尿(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蛋白尿、管型尿等肾功能异常表现。
针对紫癜中期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选择个体化方案。若为过敏性紫癜,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缓解瘙痒,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反应;若存在严重肾脏受累,可能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监测尿液颜色及性状变化,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