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的运动方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身体状态选择,以 “适度、低强度、不劳累” 为原则,通过合理运动增强体质、改善代谢,同时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对于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的乙肝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类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肪在肝脏的堆积。例如,每天快走 30 分钟(步频约每分钟 80-100 步),或每周游泳 2-3 次(每次 30-40 分钟),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运动时需注意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 的范围内,以运动后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轻度力量训练也适合病情稳定的患者,如哑铃练习、弹力带训练、徒手俯卧撑等,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但需避免高强度力量训练(如举重、负重深蹲),以免因憋气或过度用力增加肝脏压力。每次力量训练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每周 2-3 次,动作幅度和负重以不感到肌肉酸痛为宜。
若乙肝患者处于病情活动期(肝功能异常、乏力明显),或已发展为肝硬化,需选择低强度运动或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散步时速度宜慢(每分钟 50-60 步),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1-2 次,以不感到劳累为前提;太极拳和瑜伽的动作轻柔,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做弯腰、扭转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需严格避免的运动包括高强度有氧运动(如马拉松、快速短跑)、剧烈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以及可能导致身体碰撞或受伤的运动(如拳击、滑雪)。这些运动不仅会使身体过度疲劳,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还可能因剧烈动作引发肝区不适,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波动。此外,运动时应避免空腹或饱腹状态,建议饭后 1-2 小时再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以温水为宜),避免饮用含酒精或高糖的饮料。
乙肝患者的运动方式需个体化,病情稳定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轻度力量训练,病情活动期或肝硬化患者以低强度康复锻炼为主。运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乏力加重、肝区疼痛、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必要时就医检查。合理运动结合规范治疗,才能更好地维护肝脏健康和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