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孩子上学期间出现多动症无法集中注意力如何改善呢

孩子上学期间因多动症无法集中注意力,需结合校园学习场景(如课堂、作业、集体活动),通过 “场景化干预、家校配合、习惯培养” 协同改善,核心是减少注意力干扰、强化专注行为,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课堂场景:适配校园环境,减少干扰并强化专注

1、主动沟通调整座位与课堂安排

提前与老师沟通,为孩子申请 “低干扰座位”—— 如靠近讲台、远离窗户或教室后门,避免窗外景象、同学走动分散注意力;同时请老师在课堂上多给予 “正向关注”,如频繁提问简单问题(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完成任务后及时表扬,通过积极反馈强化专注行为;若孩子易走神,可约定 “提醒信号”(如老师轻拍肩膀、递纸条),避免当众批评引发抵触。


2、借助工具辅助注意力管理

让孩子使用 “可视化任务清单”,如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写下课堂重点(如 “认真听 20 分钟语文课”“记录数学公式 3 个”),用彩色笔标注优先级,帮助明确目标;若孩子动手欲望强,可准备 “专注力小工具”(如握力球、硅胶手环),允许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轻微把玩,通过手部小动作释放多余精力,减少坐立不安对专注的影响。


3、拆分课堂任务,降低专注难度

与老师协商,将复杂课堂任务拆分为 “小步骤”,如 “先读课文 1 段→再圈出生字词→最后回答 1 个问题”,每完成一步给予短暂休息(如 30 秒眼神放松),避免因任务过难或过长导致注意力崩溃;课间提醒孩子到教室外走动、远眺,通过身体活动缓解疲劳,为下节课储备专注力。


二、家校协同:同步干预,强化专注习惯

1、统一 “专注训练” 方法

家校使用一致的专注力训练方式,如 “定时专注法”—— 课堂上老师设定 “15 分钟专注目标”,家庭作业时家长也用计时器设定相同时长,完成后给予奖励(如贴星星、兑换娱乐时间),逐步延长专注时长(每周增加 2-3 分钟);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如孩子专注写作业时,不频繁送水、提醒,减少外界干扰。


2、同步管理电子产品与作息

家校共同控制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上学日放学后仅允许使用 30 分钟(如看绘本、听故事),避免短视频、游戏等强刺激内容破坏注意力;保证孩子每天 9-11 小时睡眠(学龄期),早餐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减少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避免因睡眠不足、血糖波动加剧注意力涣散。


3、记录 “专注表现”,及时调整策略

家长与老师共同填写 “专注力记录表”,每天记录孩子课堂专注时长、作业完成情况(如 “数学课专注 18 分钟,走神 3 次”),每周汇总分析 —— 若某类课程(如语文)易走神,可在家中增加相关趣味练习(如亲子朗读、成语接龙),提升兴趣;若特定时间段(如下午第一节课)注意力差,可请老师安排简单任务(如整理文具、读课文),降低专注压力。


三、课后与家庭:巩固专注能力,释放多余精力

1、通过运动消耗精力,提升专注储备

每天放学后安排 1 小时 “大运动”(如跳绳、篮球、跑步),通过肢体活动释放多动症孩子多余的精力,减少因精力过剩导致的课堂坐不住;运动后进行 “静态专注训练”(如拼图、搭积木、练字),此时孩子精力消耗后更易集中,逐步提升专注耐力。


2、优化家庭作业环境,建立专注仪式感

在家中设置 “专属学习角”,仅摆放作业相关物品(课本、笔、台灯),移除玩具、零食等干扰物;建立 “作业前准备流程”,如 “换校服→洗手→整理书桌→设定计时器”,通过固定仪式让孩子形成 “进入学习角 = 要专注” 的条件反射;作业过程中若孩子走神,不指责而是轻声提醒 “我们的目标还有 5 分钟哦”,用正向引导拉回注意力。


3、必要时借助专业干预

若孩子通过上述方法 1-2 个月后,课堂注意力仍无改善(如专注时长不足 10 分钟、作业拖拉 2 小时以上),或伴随课堂纪律问题(如打断老师、与同学冲突),需及时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复诊,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短期使用 ADHD 专用药物,如哌甲酯),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配合行为治疗,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总之,改善上学期间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核心是 “适配场景、减少干扰、正向强化”。通过家校协同、工具辅助、习惯培养,逐步帮助孩子提升专注能力,同时避免因过度要求引发焦虑,让孩子在支持性环境中逐步适应校园学习节奏。

2025-08-22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