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初步诊断孤独症主要依据患者在社交沟通、行为模式及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性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3 岁前)显现,且持续存在并影响日常功能,核心围绕社交沟通障碍与重复刻板行为两大维度。

1、社交沟通障碍是诊断的核心依据之一,具体表现为多方面的互动缺陷。在社交互动中,患儿常缺乏眼神对视,对他人的呼唤或表情反应微弱,难以主动发起或维持社交往来(如很少主动分享兴趣、不愿参与集体游戏)。情感交流上,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如不会安慰哭泣的同伴),也无法恰当表达自身情感,常出现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代词混淆(如用 “你” 代替 “我”)。非语言沟通能力同样受损,较少使用手势、表情辅助交流,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如挥手告别)缺乏回应,部分患儿甚至存在语言发育延迟或完全无语言。
2、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是另一关键诊断线索。行为方面,患儿可能表现出重复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坚持固定仪式(如严格按顺序摆放物品、拒绝改变日常流程),或对无生命物体(如瓶盖、旋转的风扇)产生异常依恋。兴趣范围显著狭窄,可能过度沉迷于特定领域(如数字、时刻表),对其他事物缺乏关注,且难以接受兴趣点的转移。部分患儿还存在感觉过敏或迟钝,如对特定声音、光线极度敏感,或对疼痛刺激反应微弱。
3、其他相关表现也为诊断提供参考。部分患儿伴随发育里程碑延迟,如坐、走等运动技能落后,或认知能力不均衡(如机械记忆能力强但理解能力弱)。在社交场景中,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行为(如突然尖叫、无视社交规则),且难以通过教导改善。此外,部分患儿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情绪易激惹或自伤行为,这些表现虽非诊断核心,但会强化临床怀疑。
需注意,孤独症的初步诊断需结合发育史(如症状出现时间)、多场景观察(家庭、幼儿园)及专业评估工具(如孤独症行为量表),并排除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其他疾病。医生会综合上述表现的持续性、普遍性及对功能的影响,作出初步判断,最终诊断需由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完成。早期识别这些表现有助于尽早干预,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