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文章206 阅读量12184

简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科

胃脘痛的辨证与穴位按摩法

19 1560 1年前

  从脐围以上至歧骨的部位发生疼痛,称之胃脘痛,属祖国医学“痞满”、“呕吐”等范畴,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机则多由于七情内伤,气郁血滞,气血不畅,血脉滞涩;或由于饮食失节致脾胃受伤;或中阳不足,外寒内侵,寒邪凝里,致气血之流行受阻所致。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胃失和降,则现胃痛、嘈杂、恶心、呕吐、呃逆、便溏等症。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司,水谷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障碍,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去濡养,则呕吐、呃逆、泄泻、腹胀、完谷不化、面色不华、肢冷、形瘦神疲等。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深入血分,久病胃络受伤,则“不通则痛”。通过辨证选穴按摩能起到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疗效。

  1、肝胃气滞:胃脘走窜疼痛,痛无定处,胀痛连胁,胸闷胸满,嗳气痛减,吞酸吐酸,恶心呕吐,烦恼易怒,心烦,苔薄腻,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中指点揉内关、足三里、中脘、巨阙、期门、章门、丰隆、三阴交、胃俞、指掐胆俞、肝俞、太冲,顺时针摩腹揉脐。

  2、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暧喜按,呕吐清水,口不渴,纳少腹胀,大便溏薄,完谷不化,面色不华,肢体不冷,形瘦神疲,舌淡苔薄,脉濡缓。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中指点揉内关、足三里、中脘、上脘、关元、章门、梁丘、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顺时针摩腹揉脐。

  3、胃热伤阴:胃脘隐隐作痛,痛无定处,喜按,干呕呃逆,不欲饮食,纳少便溏,舌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清热、健胃止痛。中指点揉内关、足三里、膻中、中脘、气海、三阴交、太溪、内庭、陷谷。按压胃俞、脾俞、大肠俞,顺时针摩腹揉脐。

  4、食积阻滞:胃脘胀痛拒按,暴饮暴食后加重,噫嗳不舒,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纳差,大便不爽,腹泻,苔厚腻,脉滑数。治则消积导滞,和冐止痛。中指点揉内关、足三里、上脘、中脘、天枢、建里、丰隆、脾俞、大肠俞,指掐列缺,逆时针摩腹揉脐,拇指揉膻中。

  5、寒邪犯胃:胃脘部突然疼痛,遇冷则重,得暖则减,口淡而不渴,口泛清水,小便清长,苔白,脉弦紧。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自然体位,肢体放松,先取仰卧位,后俯卧,四肢腧穴均取双侧。中指点揉内关、足三里、中脘、建里、梁丘、三阴交、阴陵泉,顺时针摩腹揉脐,指按胃俞、肾俞。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中指点揉和顺时针中度手法指掐胃之合穴足三里,通过对经络特定穴位的刺激,使经气疏通而“通则不痛”,或反复不断的中、重度指法刺激,使胃肠道痉孪缓解,具有和胃止痛的作用。用持续的点揉法、拇指揉法,可增强胃肠蠕动,起到远部取穴和双向的调节作用。经过辨证论治与选穴按摩,可调整虚实寒热达到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注意的是手法操作要温和轻柔、均匀、持久、有力,避免粗暴造成损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