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医院看病,也会遇到”辐射"相关的检查、治疗手段。比如体检,需要拍 X 光胸片或者做胸部透视,甚至要拍CT、PET/CT,对于癌症患者,更是要反复拍片,诊断前、治疗后,一年需要查多次。有些治疗如放疗、介入治疗也都会有“辐射”。在放置这些仪器的房间外,我们可以看到醒目的辐射警告标牌,医生们也不在这里逗留,都要坐在隔壁的屏蔽间里。
很多人都有疑问,那这些带着“辐射”的检查手段,究竟安全吗?
如果必须要做,多久拍一次才好?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辐射。
辐射无处不在,想要避开是不可能的。常见的辐射包括了太阳辐射、电磁辐射(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和热辐射,我们平时用的微波炉就是利用了这种热辐射。这种辐射是没有致癌的风险。
大家所担心的辐射,比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泄漏后产生的辐射,这是“电离辐射”,是真正有危害的。电离辐射主要包含了 X 、β、γ 射线等,X射线正是检查仪器所用的辐射。这种射线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可以让我们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而不需要把身体剖开。但是这种电离辐射穿透力强,达到一定剂量可以破坏生物体的分子结构,造成细胞层面的损伤,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说到这估计大家要害怕、担心了——难怪医生从不在检查时和我们待在一个房间,而是要跑到另一个房间用话筒对话,原来会致癌啊!
先说重点:医疗辐射——风险极低!!风险极低!!风险极低!!
刚才有句话其实非常重要但很可能大家都忽略了,“达到一定剂量”。凡事总有个度,过了度就会有危害。这个电离辐射也是这个理。
辐射剂量有个单位:希沃特(Sv)。用来说明不同生物组织对辐射的吸收量。1 Sv 的辐射量等同于组织吸收 1 戈瑞(Gy,即焦耳 / 千克)辐射。实际上,这个单位剂量太强了,相当于当年广岛原子弹幸存者吸收的核辐射剂量级别。所以,医学上一般采用毫希沃特(mSv)来衡量危害性,1 Sv = 1000 mSv。自然界中存在着低量的背景辐射,每个人每年大约都会有 3 mSv 的背景辐射吸收量,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指标。
在医院的常规检查中,B 超、磁共振(MRI)是非电离辐射检查手段,而 X 线和 CT 检查,则会产生电离辐射。如果遭受的辐射剂量过大,细胞 DNA 链断裂受损几率就大大增加,如果这种损伤细胞太多,超过DNA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可能发生突变,引起癌症。
目前没有对人的大剂量辐射研究,根据上世纪某岛国的核爆炸幸存者研究。目前认为:只有遭受 100 mSv 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有多少呢?CT可达10mSv,一般胸部X片就0.1mSv。那反复查CT会致癌吗?没有研究得出明确答案。
对于无疾病人群,建议体检目的的CT检查(低剂量CT最好)不要超过年均1次。
对于疾病人群,尤其是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只有通过这类检查才可以明确病情的,听从医生的,按需检查。利大于弊!!
有些孕妇怀疑得肺炎,常常纠结是否要拍片明确病情,其实大可不必,目前大医院的机器都比较新,胸部X片的辐射剂量很低,可以忽略,实在不放心可以在腹部放置铅板阻挡射线,那baby就不会受到任何辐射了。
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做胸透,胸透的辐射量大约有7mSv,还是挺大的。
97 102813 8年前
45 77331 8年前
33 74833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