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孩子出现不自主小动作(如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的情况,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外在动作,却没注意到它可能悄悄影响消化系统,导致孩子出现腹痛、腹胀、挑食等问题。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由抽动动作引发,而是通过情绪、行为等间接关联,及时干预就能减少对孩子肠胃的伤害。

情绪焦虑会间接扰乱消化系统功能。抽动症孩子容易因自身异常动作产生自卑、紧张情绪,比如担心被同学嘲笑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家长的过度关注或指责,也会让孩子心理压力变大。而人的情绪和肠胃密切相关,长期焦虑会让肠胃 “受委屈”—— 比如导致肠胃蠕动变慢,孩子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容易出现腹胀、便秘;还可能让肠胃变得敏感,稍微吃点凉的、辣的就会腹痛,甚至影响食欲,让孩子变得挑食、不爱吃饭。
特定抽动动作可能加重肠胃负担。有些孩子的抽动动作和口腔、咽喉或腹部相关,比如频繁清嗓子、吞咽动作,或者反复挺肚子、收腹。频繁清嗓子会让咽喉部肌肉持续紧张,可能间接刺激食道和胃部,导致孩子出现恶心、反酸的感觉;反复挺肚子、收腹则会对腹部造成反复挤压,影响肠胃正常的消化节奏,比如让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引起胃胀、嗳气,长期下来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抵触,进一步影响营养吸收。
不良生活习惯会加剧消化系统问题。为了缓解抽动症状,有些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习惯,比如频繁吃零食、喝碳酸饮料来转移注意力;还有些孩子因抽动影响睡眠,导致睡眠不足。这些习惯都会伤害消化系统:零食、碳酸饮料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容易引发腹泻或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则会打乱身体的代谢节奏,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让孩子的肠胃功能越来越弱,形成 “抽动影响习惯,习惯伤害肠胃” 的循环。
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且伴随消化系统问题时,先别急着给孩子吃肠胃药,要先从情绪和习惯入手调整。平时多和孩子沟通,用 “你今天做得很好,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 这类话帮孩子缓解焦虑,避免过度关注或批评抽动动作;饮食上控制零食和饮料,多给孩子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蒸蛋羹,吃饭时让孩子细嚼慢咽;如果孩子睡眠受影响,睡前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听轻柔音乐,帮孩子放松入睡。如果孩子的肠胃问题持续不改善,或出现频繁腹痛、体重下降,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同时评估抽动症和消化系统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避免问题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