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与神经递质异常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导致抽动症状出现和持续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并非唯一病因。

多巴胺系统异常被认为是抽动症的核心机制之一。多巴胺作为调控运动功能和行为的关键神经递质,其过度活跃或受体敏感性异常,可能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和基底核区的神经环路调控失衡,引发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如眨眼、耸肩、清嗓子)。临床中部分抗多巴胺能药物(如氟哌啶醇)可缓解抽动症状,进一步支持多巴胺异常与抽动症的关联。
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的失衡也参与抽动症的发病过程。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过度激活可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运动抑制能力,加重抽动频率;而 5 - 羟色胺作为调节情绪和行为的神经递质,其水平异常可能影响患者的冲动控制和情绪稳定性,与抽动症伴随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症状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递质异常并非独立导致抽动症,而是与遗传因素、脑结构功能异常(如基底核、前额叶发育异常)、环境因素(如压力、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下游表现,而非单一病因。因此,临床治疗抽动症时,除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外,还需结合行为干预、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以更全面地改善症状。
2025-07-29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