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谷氨酸系统异常致精神分裂症

谷氨酸系统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其功能紊乱通过影响神经网络连接与神经信号传递,参与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的形成,是当前精神医学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



谷氨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系统异常主要体现为受体功能失衡与代谢紊乱。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体(NMDA 受体)功能低下被认为是关键环节,该受体参与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及神经元发育调节。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 NMDA 受体表达减少或功能受抑制,导致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信号传递减弱,破坏前额叶皮层、海马等关键脑区的神经环路稳定性,引发信息处理障碍。此外,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异常升高,过度激活 α- 氨基 - 3 - 羟基 - 5 - 甲基 - 4 - 异唑丙酸受体(AMPA 受体),引发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进一步加剧脑区功能异常。


谷氨酸系统异常通过多重路径诱发精神分裂症症状。NMDA 受体功能低下可导致前额叶皮层多巴胺系统过度激活,与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密切相关;海马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凋亡及突触修剪异常,会损害记忆与认知功能,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执行功能减退等认知症状;而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减弱导致的前额叶 - 边缘系统连接异常,则可能参与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的发生。动物实验显示,使用 NMDA 受体拮抗剂可诱发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异常,进一步验证了谷氨酸系统异常与疾病的关联。


针对谷氨酸系统异常的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靶向多巴胺系统,对阴性症状与认知症状改善有限,而靶向谷氨酸系统的药物(如 NMDA 受体调节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药物显示出改善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的潜力。深入理解谷氨酸系统异常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本质,更能推动精准治疗策略的开发,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2025-08-06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