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显著升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种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受疾病本身、治疗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已成为导致该群体预期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

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直接参与心血管风险的升高。精神分裂症存在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可导致长期高皮质醇状态,引发血压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及胰岛素抵抗。同时,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会增加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概率。此外,部分患者存在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社会功能退缩,可能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忽视,进一步加剧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治疗相关因素与心血管风险存在密切关联。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部分第一代药物及非典型药物,可能引发代谢综合征,表现为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及高血压,这些均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同时,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时,不规律用药或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精神症状波动,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需采取综合管理策略。临床实践中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及体重等指标,早期识别代谢异常并及时干预。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优先考虑对代谢影响较小的种类,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如制定合理饮食计划、鼓励规律运动。
同时,需加强精神科与心内科的协作,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降低疾病负担。社会层面应减少对患者的偏见与歧视,协助其获得持续的医疗支持与健康管理服务,改善整体健康结局。
2025-08-08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