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具有遗传易感性。该疾病病程漫长,容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皮肤外观,还会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异位性皮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存在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进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异常也是关键因素,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失衡,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等分泌增加,诱发皮肤炎症。异位性皮炎的症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婴儿期多表现为头面部、躯干的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和结痂;儿童期皮疹主要分布在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皮肤干燥肥厚,常有苔藓样变和抓痕。
治疗异位性皮炎需采用综合方案。基础治疗方面,应注重皮肤保湿,每日多次使用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减少水分丢失;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洁剂。药物治疗上,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手段,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制剂如泼尼松龙,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颈部、褶皱部位及糖皮质激素禁忌的患者。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针对异位性皮炎,避免过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洗澡后及时涂抹润肤剂。若病情反复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停药或滥用药物。
2025-05-14浏览0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