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发展、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均是皮肤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形成的异常瘢痕组织。若发现皮肤出现异常瘢痕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发病机制:增生性瘢痕是皮肤损伤后,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形成,但仍处于原有损伤范围之内,通常与皮肤损伤程度、个人体质等有关。瘢痕疙瘩的发病除与皮肤损伤相关外,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合成不受控制,会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
2、临床表现:增生性瘢痕一般在皮肤损伤后数周内开始出现,早期表现为淡红色或红色,质地较硬,表面充血,可伴有瘙痒或疼痛;随着时间推移,瘢痕逐渐变平、变软,颜色也会逐渐变淡。瘢痕疙瘩多在皮肤损伤后数月出现,颜色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形状不规则,可呈蟹足状向外伸展且持续生长,很少自行消退。
3、病程发展: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自然病程,一般在形成后的数月至1-2年内逐渐进入成熟期,之后瘢痕会逐渐稳定,症状减轻。而瘢痕疙瘩具有持续性生长的特点,不会自行停止生长,且可能在受到刺激(如搔抓、摩擦)后进一步增大,病程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4、治疗方法: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早期可使用压力疗法,通过弹力绷带或压力衣对瘢痕部位持续加压。对于较为严重的增生性瘢痕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激光治疗,促进胶原重塑。瘢痕疙瘩的治疗更为复杂,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常采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如术后进行浅层X线放射治疗;也可采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倍他米松)或博来霉素,抑制瘢痕细胞增殖,促使瘢痕萎缩。具体的治疗方法需遵医嘱进行选择。
日常应避免搔抓、摩擦瘢痕部位,防止刺激其进一步增生。保持瘢痕部位清洁,使用温和的洗护产品。穿着宽松衣物,减少对瘢痕的压迫和摩擦。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诊一次,医生通过观察瘢痕的大小、颜色、质地等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瘢痕出现疼痛加剧、破溃、感染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