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皮炎症状多样,主要包括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间擦性皮炎等类型的表现,各类型在皮肤改变、伴随症状等方面均有不同特点,需进行针对性治疗。

1、脂溢性皮炎:多在婴儿出生后1-3个月出现,好发于头皮、面部、耳后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红,上覆油腻性黄色鳞屑或痂皮,边界清晰。头皮部位常表现为较厚的黄痂,类似“摇篮帽”;面部常见于眉弓、鼻唇沟等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脱屑。一般无明显瘙痒感,但若处理不当,继发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如接触刺激性尿布、新的衣物材质、洗护用品等。接触部位会迅速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当水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若继发感染,还可见脓性分泌物。婴儿常因局部不适出现哭闹、烦躁,搔抓后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影响愈合。
3、特应性皮炎:是婴儿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表现为面颊、额部的红斑,红斑上有密集的小丘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伴有明显渗出,形成黄色结痂。随着病情发展,皮肤逐渐变得干燥、粗糙,出现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婴儿会不自觉搔抓,甚至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若病情反复,还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4、间擦性皮炎:常发生于婴儿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臀部等。由于这些部位皮肤相互摩擦,加之潮湿、温热环境,易出现皮肤潮红、肿胀,表面可糜烂、渗出,边界清楚。局部因摩擦和刺激,婴儿活动时会感到疼痛,从而出现哭闹不安,若不及时处理,容易继发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加重症状。
当发现婴儿出现上述皮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治疗方面,需根据不同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方案。如脂溢性皮炎,症状较轻时,可使用温和的婴儿洗发水或润肤油轻轻清洁痂皮;症状较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接触性皮炎首先需去除刺激物,局部可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若有渗出,可遵医嘱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特应性皮炎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抗炎,配合使用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间擦性皮炎需保持皮肤褶皱处清洁干燥,可遵医嘱外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