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性红斑是莱姆病早期的特征性皮肤表现,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若发现身体出现游走性红斑,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发病前的户外活动及蜱虫接触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

游走性红斑通常在蜱虫叮咬后3-30天内出现,初始表现为局部的红色斑疹或丘疹,随后以叮咬部位为中心,红斑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大片红斑。红斑边界清晰,中央部分颜色可逐渐消退,呈现出典型的 牛眼状”或 靶形”外观,也有部分红斑中央颜色不消退,保持均匀的红色。红斑表面一般无鳞屑,可伴有轻微的瘙痒、烧灼感或疼痛,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此外,游走性红斑并非固定不变,其形态、大小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变化,红斑在一处出现后,可能逐渐向周围蔓延,同时也可能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新的红斑。
若确诊为莱姆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以清除体内的伯氏疏螺旋体,防止病情进展。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易出没的环境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着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定期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若发现蜱虫叮咬,应正确、及时地去除蜱虫,并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对于有莱姆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25-05-14浏览0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