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生长特点、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若出现瘢痕,建议及时就医评估类型,遵医嘱进行处理。

1、发病机制: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且胶原纤维异常沉积,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增生性瘢痕则是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约束控制,导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但发病机制相对单纯,遗传关联性弱。
2、临床表现:瘢痕疙瘩外观常超出原损伤范围,呈蟹足样向外伸展,质地坚硬,颜色鲜红或暗红;增生性瘢痕局限在原损伤范围内,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颜色较红,质地较硬但稍逊于瘢痕疙瘩。
3、生长特点:瘢痕疙瘩具有持续性生长的特点,可多年持续增大,且无自行消退趋势;增生性瘢痕在伤口愈合后的3 - 6个月内不断增生,之后进入稳定期,部分在数年时间内会逐渐变软、变平。
4、治疗方法:瘢痕疙瘩复发率较高,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常需联合放疗、药物注射(如曲安奈德)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瘢痕切除直接缝合、皮片移植等。增生性瘢痕治疗相对容易,可采用外用硅酮凝胶、积雪苷霜等药物,结合激光治疗(如点阵激光),或选择瘢痕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干预。但无论哪种治疗方式,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增减药量、变更治疗方案。
日常要避免皮肤损伤,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对于瘢痕疙瘩高危人群,更应谨慎对待创伤。若已形成瘢痕,不要随意刺激。治疗时应根据瘢痕类型选择合适方案,遵循医嘱,定期复诊,观察恢复情况。
2025-05-09浏览0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