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等,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了解其疾病类型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减少疾病复发风险。

从病理机制来看,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一方面,皮脂腺分泌旺盛为真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表面存在马拉色菌等真菌,但当皮脂腺分泌大量油脂后,马拉色菌会过度增殖,并分解皮脂产生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皮肤免疫功能失调也参与其中,在马拉色菌等抗原刺激下,皮肤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促使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炎症状态。同时,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也是重要因素,当角质层的脂质结构和天然保湿因子失衡,外界刺激物更易侵入,导致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炎症持续存在。
在临床特征方面,脂溢性皮炎表现出明显的炎症性特点。发病初期,患处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表面可伴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随着病情发展,红斑面积可能扩大,鳞屑增多。例如头皮脂溢性皮炎,常出现大量灰白色糠秕状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面部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鼻翼、眉弓等部位,表现为红斑、脱屑,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因瘙痒等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且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困扰。
脂溢性皮炎的诱发因素众多,且与炎症反应相互关联。遗传因素使部分人群天生易患脂溢性皮炎,其皮肤的生理结构和免疫状态可能存在易感倾向。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会发生紊乱,促使皮脂腺分泌异常,加重炎症;饮食习惯上,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会刺激皮脂腺分泌,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此外,环境因素如季节变化、高温潮湿环境等,也会影响皮肤状态,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