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通过形态特征、生长范围、发病原因、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鉴别。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均为皮肤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异常瘢痕组织,但二者在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上存在差异。若对自身瘢痕情况存疑,应及时前往皮肤科或整形外科就医明确诊断。


1、形态特征:增生性瘢痕一般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硬,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瘢痕通常不高出皮肤太多,且与周围皮肤界限较清晰,随着时间推移,瘢痕可能逐渐变软、颜色变淡。瘢痕疙瘩外观多为隆起的肿块,颜色鲜红或暗红,表面光滑发亮,质地坚硬,常超出原损伤范围,呈蟹足状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生长。


2、生长范围:增生性瘢痕的生长通常局限于原损伤部位,不会向周围正常皮肤扩张,在伤口愈合后的数月内逐渐增生,之后进入稳定期不再增大。瘢痕疙瘩则具有侵袭性生长特点,不仅在原损伤区域生长,还会不断向周围正常皮肤蔓延,且无明显的自行消退趋势。


3、发病原因:增生性瘢痕多在皮肤损伤后(如手术切口、烧伤、外伤等),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所致,一般损伤程度较轻、愈合时间较短的伤口,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概率相对较低。瘢痕疙瘩的发病除与皮肤损伤有关外,还与个体的瘢痕体质密切相关,即使轻微的皮肤损伤(如蚊虫叮咬、痤疮)也可能诱发,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4、治疗方式: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可采用外用硅酮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药物,抑制瘢痕增生;也可进行激光治疗,改善瘢痕外观和质地;对于严重影响功能或外观的增生性瘢痕,还可考虑手术切除。瘢痕疙瘩的治疗更为复杂,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常采用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氟尿嘧啶等综合治疗方案,以降低复发风险。具体治疗方法需遵医嘱进行选择。


日常应避免搔抓、摩擦瘢痕部位,防止刺激其增生。注意瘢痕处防晒,避免因紫外线照射导致色素沉着。对于瘢痕体质人群,更要注意预防皮肤损伤。若发现瘢痕出现疼痛、瘙痒加剧、快速增大等异常变化,及时就医。

2025-05-14浏览2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