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核心,需结合原发肿瘤类型、转移部位及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支持治疗等。

1、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或高骨折风险患者。术式包括病灶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或肿瘤切除重建(如椎体成形术),旨在稳定骨结构、解除神经压迫。手术需评估患者耐受度,术后需联合放化疗控制肿瘤,具体方案由骨科与肿瘤科医生制定,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2、放射治疗:外照射放疗用于单发或局限性转移灶,可减轻肿瘤压迫、缓解骨痛(如椎体转移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锶-89)适用于多发骨转移,通过靶向聚集抑制肿瘤。放疗方案由放疗科医生根据病灶分布制定,治疗期间需监测放射反应,相关操作需遵医嘱执行。
3、化学治疗:适用于对化疗敏感的原发肿瘤(如乳腺癌、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通过全身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抑制肿瘤增殖,同时控制原发灶及转移灶。化疗方案需依据病理类型制定,治疗中需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4、靶向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如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适用于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可精准抑制肿瘤;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通过激活免疫功能抗肿瘤,部分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可获益。治疗前需行基因检测,用药需经专科医生评估并遵医嘱监测反应。
5、支持治疗:疼痛管理遵循三阶梯原则,可使用布洛芬、盐酸吗啡等药物;骨保护治疗常用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减少骨破坏、降低骨折风险;同时需补充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等食物),纠正贫血及电解质紊乱。相关药物使用及营养支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建议尽早至肿瘤专科就诊,完善骨扫描、PET-CT及原发肿瘤病理检测,由多学科团队制定方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评估疗效,若出现新发骨痛、肢体活动障碍或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患者及家属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同时重视原发肿瘤的持续控制,以实现延长生存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