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病和鱼鳞病不一样,尽管两种疾病都会导致皮肤出现角化异常,但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对应的诊疗策略也截然不同。

毛囊角化病由ATP2A2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内钙离子转运,突变后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失衡,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异常黏附与过早角化,进而形成丘疹、斑块。遗传因素在毛囊角化病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患者多有家族史。而鱼鳞病病因更为复杂,遗传性鱼鳞病主要因基因突变导致皮肤角质代谢异常,如板层状鱼鳞病与TGM1基因突变有关;获得性鱼鳞病可由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如烟酸、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引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过度增生。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从基因层面到诱因均不相同。
毛囊角化病典型表现为油腻性棕褐色疣状丘疹,常对称分布于脂溢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腋窝等,皮疹可融合成斑块,表面覆有油腻性痂皮,伴有异味,部分患者可累及黏膜。其病理特征为基底层上棘层松解,形成绒毛和圆体、谷粒细胞。鱼鳞病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为主要表现,根据类型不同,鳞屑颜色、形状各异,如寻常型鱼鳞病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周边翘起,中央紧贴皮肤;板层状鱼鳞病出生时即有大片灰棕色四方形鳞屑,严重者可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鱼鳞病病理主要表现为角质层增厚,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汗腺、毛囊萎缩。
对于毛囊角化病,患者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他扎罗汀凝胶、维甲酸乳膏)调节角质代谢,减轻症状;病情严重者需口服异维A酸胶囊。鱼鳞病治疗以保湿和改善角化为主,患者可外用尿素霜、凡士林等保持皮肤湿润,减少鳞屑。 但在治疗期间,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025-05-14浏览0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